沈翌鹏副教授主讲前沿讲坛第十一讲

1

Body

    2018年8月7日晚在海滨红楼十五栋会议室,中文系(珠海)迎来前沿讲坛第十一讲《21世纪中国生态小说对环境与历史的重构:<狼图腾>的个案研究》。主讲人是沈翌鹏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博士,现就职于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语言文化与国际研究系。他的研究兴趣为现当代中文文学、文化与社会、全球化理论、传媒研究,著有Public Discour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Narration of the Nation in Popular Litera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目前的写作主要关注全球化和中国大众文化的互动。本场讲座由邓菀莛老师主持。
    讲座正式开始后,沈翌鹏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姜戎的《狼图腾》的出版发行状况。这部小说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2004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首发,2008年Howard Goldblatt将其翻译为英文版, 2015年电影版上映。小说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接着,他谈到了与讲题相关的出版计划《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该书议题主要围绕饮食、爱情、民族主义、环保主义、历史记忆等五个层面。

Image removed.

    关于文化批评,沈老师对斯图亚特•霍尔及周蕾等西方学者的理论予以回顾,并借此梳理了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生态批评。实际上,“用生态意识看问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已然兴起。对于当下流行的生态电影(ecocinema),他指出就是要观察人与非人的环境之间的联系,这与“以人为本”传统观念不太一样。如何理解生态学,必须要与社会关系相连接。其实,有些学者把《黄土地》诠释为生态电影,就是借助生态批评对经典文本进行重新诠释。在叙述层面,作家如何把环境层面与现代主义、人文主义的主题相结合?如何把生态与文化差异联系起来?这些都是典型的文化研究课题。
    对于《狼图腾》的解读,沈老师重点探讨了两大方面,一是作者显示出的蒙古族生态意识要强于汉族;二是叙述者陈阵试图通过养育幼狼去了解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却失败了,由此也暗示了文明驯化的失败。随后,他谈到“草原逻辑”并指出从“天人合一”到“天兽人草合一”的转变,进而例举1988年的电视纪录片《河殇》进行比较,并揭示在自然忧患的深层所含带的社会忧患与历史忧患。同时,他还以1930年代台湾历史题材电影《赛德克•巴莱》(2011)为参照剖析了“文明”观念的变迁,而《狼图腾》与《赛德克•巴莱》无疑都表现了反现代化文明的共同主题。最后,他强调“文化不仅存在于政治与社会之间,也同样勃兴于自然与历史的交叉空间。”
    精彩的讲座过后, 邓老师表示,沈翌鹏副教授从生态文化角度为我们打开了阅读小说的新视野,而《狼图腾》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小说,从现代、后现代角度解读“生态小说”,可以看到“从典型到原型”“从结构到解构”“从文本到生活本身”的三重变化。李燕英博士也谈到个人的阅读体验,她初读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狼身上所体现的性格。对于师生们的疑问,沈老师一一作了详实的解答。关于《狼图腾》算不算小说的问题,他认为对文化研究者来说,它可以归为小说;从已有批评传统来说,它又不算是很好的小说。从大众层面的政治话语角度来说,它与《河殇》的叙述目的及叙述方式有诸多相似,但又显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因此,我们要改变对文化的认识,而文化发展与现实发展并非同步,故而要回到生活本身。在同化问题上,他认为《狼图腾》中被汉化的蒙古族反而比知青更向现代化靠拢。在文本与现实的差别上,他强调《狼图腾》《河殇》等作品往往抓住了文化中比较能哗众取宠的问题,因而夸大了人性的某些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其他东西。最后,沈老师指出: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多面性,也要看到文化背后的权力强弱。人是处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不能把人看作唯一的东西,要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谈文化,关键还是要回到语言与叙事,不要被理论牵着走,要有战胜话语权力的勇气。